發(fā)布時間:2023年04月24日 [返回列表]
【AT導讀】借冬奧會契機打造的崇禮中心,是集博物館,、圖書館和文化廣場一體的綜合項目,。設計借背山面城的天然場地,就勢起“山”,順“山”造境,,清水混凝土肋柱以隱藏的邏輯與秩序隱于無形,,與玻璃幕墻、反曲穹蓋,、廣場景觀臺地,,創(chuàng)造出可望城觀山、融入生活的活力空間,。
▲坐落在山腳下的大地景觀 ?李季
城里的“山”
項目位于連綿起伏的群山腳下,,風景資源得天獨厚,。用地是一處寬200m、長400m的開闊坡地,,地勢東高西低,,落差近30m。面對這片背山面城,、有著強烈山地屬性的場地,,創(chuàng)造一處融于自然的大地景觀似乎是題中應有之意。于是,,在場地里創(chuàng)造一座“山”便成為方案的出發(fā)點,。
▲舒展的體型 ?張廣源
▲白樺密林間的冰雪博物館 ?李季
▲城里的“山” ?李季
1.1 就勢起“山”
為了不讓這座“山”成為單純模仿自然地形的覆土建筑,而呈現(xiàn)出建筑與場地相互兼容,、相互擬合之后“順其自然”的狀態(tài),。我們首先從周邊的環(huán)境關系著手對場地進行布局,在不同方向上采用不同的態(tài)勢和邊界處理來塑造形體,。
用地東側靠山的東環(huán)路是進入城區(qū)的快速路,,平時鮮有人至,我們將建筑緊鄰道路布置,,使形體成為與用地邊界連成一體的坡地造型,屋頂則作為自然山體的視覺延伸,從地面緩緩抬升延展至西南角高高揚起,。南側形成垂直于地面的斷面,,逐漸旋轉打開的列柱形成禮儀性的入口。西側的裕興路靠近城市,,是南北貫通的主要干道,,也是人流的主要來向,于是我們將文化廣場放在建筑與道路之間,。屋頂舒展的曲線配合周邊的大尺度環(huán)境,,強化出“山”的輪廓,形體微微內(nèi)凹,,形成對廣場的邊界圍合感,。
為了強化面向城市的開放性,我們用寬窄,、疏密和偏轉角度不同的肋柱在立面上排列出富有節(jié)奏感的韻律,,隨著觀看視角的不同形成虛實過渡的變化,也隨之化解了形體的厚重感,。為了強化從高出場地10m的張承高速上遠眺建筑的效果,,我們在面山一側的屋面嵌入了三個通透的玻璃廳,既能讓充足的光線射入建筑深處,,又能營造出富于震撼效果的第五立面,。從空中俯瞰宛若三座巨大的冰晶從“山體”上破土而出。
▲總平面圖 ?本土設計研究中心
▲剖面圖 ?本土設計研究中心
▲面向群山的冰錐 ?張廣源
1.2 順“山”造境
兩館合一的入口大廳是夾在兩片通高結構墻體之間的楔形空間,,為了讓進入大廳的人有走進“山”洞的感覺,將墻和頂以相同的界面來處理,,整個空間渾然一體,,呈現(xiàn)出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縱深感??紤]到屋頂是逐漸抬起的緩坡,,在圖書館中,如果豎向平層分區(qū),,為滿足屋面最低位置的空間凈高,,各層樓板不可避免要大幅度內(nèi)收,將大大降低空間使用效率,。我們將樓板處理成不同角度的斜坡,,上下層之間互為地面與屋頂,一方面形成了豐富奇特的空間變化,,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觀景視野,,朝西俯瞰城市,朝東眺觀山景,。
▲軸測圖 ?本土設計研究中心
▲兩館共享大廳 ?李季
▲轉折的墻既是結構也切分空間 ?李季
▲博物館展廳 ?李季
▲博物館層平面圖 ?本土設計研究中心
1.3 望城觀山
從大廳臺階往上走,,即進入圖書館。現(xiàn)代圖書館對于未來城市生活而言不僅是一個藏書和閱讀的場所,,更是一個讓人駐足忘返,、交流互動、觸發(fā)靈感和驚喜的空間,。作為“山”里的圖書館,,我們希望在這里看書的人都能感受到山的氣息。層疊錯落的坡地宛如一片片抽象的山地景觀覆蓋并滲透到整個圖書館空間,,溫暖的天然橡木條板包裹著地面和天花,,營造出靜謐的氛圍和舒適感。為了讓閱讀變得更有打卡的體驗,,我們在不影響通行的前提下,,將臺階處理成可以落坐的臺地,臺地上分布著藏書,、閱讀和社交的功能區(qū),,通過半人高的書架將彼此的視線隔開。
面向城市一側,,寬大的清水混凝土肋柱逐漸扭轉陣列展開,,光和景滲入館內(nèi),同時有效屏蔽了西向的強光,。拾級而上來到面山的臺地,,兩側纖細的白色鋼柱撐起反曲屋面,,通透的玻璃界面讓遠處的景色滲透室內(nèi),也將內(nèi)部豐富的活動場景悉數(shù)展現(xiàn)給城市,。為了讓突出屋面的反曲穹蓋無論從空間內(nèi)部向外看還是通過玻璃界面向室內(nèi)都足夠輕巧纖薄,,我們將空調(diào)系統(tǒng)結合落地書架設計,,排煙方式也采用頂部自然排煙,,屋面僅保留必要的做法并將三角形網(wǎng)格結構完全暴露在空間中。散布在屋頂通過消防聯(lián)動開啟的自然排煙口同時兼顧夏季通風功能,,可有效地排出聚集的熱氣,。
▲觀山的階梯閱覽空間 ?李季
▲望城的階梯閱覽空間 ?李季
▲圖書館層平面圖 ?本土設計研究中心
NO.2
所見即結構是指結構構件在建筑空間表達中所呈現(xiàn)出的真實狀態(tài),混凝土的可塑性可以讓構件在滿足受力的情況下應對形體的復雜邏輯關系,,并將其直接暴露而不做二次裝飾,。作為構建內(nèi)外空間界面的混凝土肋柱,這種真實性不只體現(xiàn)在其作為力學支撐體和兼具空間視覺表達的雙重特性中,,還體現(xiàn)在其結構,、保溫一體化的構造體系,以及依靠傳統(tǒng)現(xiàn)澆手工藝打造的清水混凝土毫米級的表觀質量方面,。為了達到這種近乎極致的真實,,在設計階段需要將肋柱形態(tài)、構造和工藝納入到整體結構體系中綜合研判,。
2.1 結構與形態(tài)
看似非結構尺度的肋柱,,在室內(nèi)側被用梁拉結,形成可抵抗側推力的整體排架,,進而在外立面形成與白樺林相映成趣的純粹豎向線條,。為了避免立面上橫豎交織的網(wǎng)格化構圖過于單調(diào),我們將肋柱間的構件與玻璃分格一一對應錯縫布置,。同時為了從室內(nèi)看上去盡可能不明顯,,構件居肋柱中心線設置,尺寸也縮小至150mm×150mm,。
肋柱的輪廓從下至上呈階梯狀退臺,,這種看似非刻意而為之的形態(tài)也與受力特征相關。肋柱根部沿深度方向加寬,,擴大了與基礎的有效接觸長度,,可將匯集于此的應力均勻釋放。由于肋柱向內(nèi)傾斜,,下寬上窄的收分還可以降低結構自身的重量,,以更直接地傳遞屋面荷載。為了使肋柱相互疊加后從側面呈現(xiàn)猶如劈開的山石肌理效果,,我們借助參數(shù)化軟件調(diào)整其組合形態(tài),,通過程序建立的客觀生成邏輯能提供更細膩,、更微妙的感知和形態(tài),讓肋柱輪廓的參差錯落呈現(xiàn)出自然生長的韻味,。
2.2 氣候界面
肋柱從室外一直延伸到室內(nèi),,看上去是一個整體,其實是內(nèi)外兩根肋柱的空間組合結構,,中間填充保溫材料,,目的是讓被肋柱隔斷的玻璃形成連續(xù)且密閉的氣候界面,以解決嚴酷的冬季氣候條件下對自然光和保溫看似矛盾的需求,。內(nèi)外肋柱間隔2m通過混凝土梁連接,,并與兩側肋柱一次澆筑成型??紤]到幕墻安裝空間和構造尺寸,,我們進一步優(yōu)化了結構構件,將里外肋柱的間距由150mm調(diào)整為200mm,,使玻璃在肋柱之間以順應倒伏的趨勢旋轉,、傾斜。同時,,為了達到隱框的效果,,聯(lián)系里外肋柱的構件沿厚度方向各向內(nèi)縮尺100mm,以隱藏固定玻璃的鋁槽,。玻璃埋件均采用可調(diào)節(jié)的滑動裝置,,既可有效抵消混凝土施工產(chǎn)生的尺寸偏差,又可在安裝玻璃時有足夠的調(diào)節(jié)余量,。安裝后用同色的金屬扣板與混凝土表面密封平整,,最終形成了內(nèi)外貫通的效果。
除此之外,,項目中還有部分作為氣候界面的墻體,,為了追求清水混凝土的真實效果,我們未采用常規(guī)的內(nèi)保溫做法,,而是采用了CL體系(現(xiàn)澆裝飾墻+保溫層+現(xiàn)澆結構墻),。與傳統(tǒng)CL體系的構造邏輯稍有不同,內(nèi)外兩層200mm厚的墻體均承擔了結構作用,,并通過梁拉結形成共同受力的整體,。
▲肋柱立面效果 ?根本堂建筑攝影
▲肋柱詳圖 ?本土設計研究中心
2.3 清水混凝土
為了實現(xiàn)斜肋柱表面與室內(nèi)垂直清水墻統(tǒng)一的水平蟬縫效果,模板的劃分采用了非常規(guī)的平行四邊形,,由于肋柱傾斜角度不同,,彼此形體轉折處的夾角均存在細微差別。盡管模板的加工都是依據(jù)數(shù)字模型生成,,但數(shù)控機切割的模板與現(xiàn)場尺寸依舊存在偏差,,只能依據(jù)實際情況對不同部位的模板二次手工修邊,、磨角,再將其嚴絲合縫地拼裝起來,,對工匠手藝和耐心都是不小的考驗,。原本計劃肋柱由底至頂5片為一組一次澆筑成型以減少分段澆筑可能產(chǎn)生的偏差,但也由于現(xiàn)場工作面局促而無法實現(xiàn),。為了保證肋柱整體施工精度不受影響,,模板加固只能以強度更高的鋁合金構件來替代常規(guī)加固木模板用的木方。同時,,為防止向內(nèi)傾倒的混凝土將模板擠壓變形,,底模也由常規(guī)的單層加厚至雙層,。
隨著立面腳手架被拆除,,輕巧的構架隨即呈現(xiàn)。清水混凝土表面保留了施工模板的孔痕和蟬縫,,對澆筑時不經(jīng)意間產(chǎn)生的自然肌理也不做過度修飾,,盡可能呈現(xiàn)原汁原味的狀態(tài)。當光線與之相遇,,長短不一的暗影在肋柱間游走,,所見即結構的趣味在光影的流轉中悄然顯現(xiàn)。
融入生活的生態(tài)地景
在城市公共空間營造中,,我們希望將這處依山傍城的場地打造成城與山相互融合的大地景觀,,既有大山的野趣,也不失城市的理性,,并以開放的姿態(tài)面向未來多元化的城市生活,。
3.1 廣場
位于用地中心的城市廣場,圍合于建筑從大地隆起的龐然體魄與逐漸向中心匯聚的層層白樺林帶之間,,林下的山花和草叢勾勒出縱橫交織的慢行步道,,將人流從四面八方引入廣場。原本設計了一些磨光料石點綴在廣場中,,隨著光線和視角的變化,,地面上便會形成斑斕閃爍的肌理,夜晚在燈光的映射下,,效果更為明顯,。但考慮到磨光的石面在雨雪天會異常濕滑,最后只好放棄,,繼而改為白色和深灰色毛面花崗巖石板的搭配混鋪,,雖不及原來變幻的視覺效果,但也勾畫出靈動的筆觸,,進而形成了雪渦的趣意,。
考慮到每逢大型活動,,廣場中間就會搭起舞臺,我們便將錯落有致的坐凳嵌入綠坡,,形成若干組環(huán)抱廣場的看臺,,厚重的花崗巖條石搭配菠蘿木飾面,美觀又耐用,??磁_構成的漫步通道從廣場一直延伸到建筑,進而形成建筑底部高低錯落的景觀臺地,,人們可以沿著曲折的臺階和坡道登上高處的平臺駐足遠眺,。為了進一步強化裕興路與廣場之間的通達性,我們用一條廊道將其連通,,5個巨大的白色拱門跨越廊道一字排開,,形成儀式感十足的入口。拱門借助3D打印技術分三段預制,,在現(xiàn)場拼裝而成,,拱門表面三角形的小孔形成了如落雪般細膩的圖案,隨著夜幕降臨,,孔中透出彩色的光,,仿佛夜空中閃耀的奧運五環(huán)。
3.2 “山”坡
為了讓東側的大屋面不單單只是從遠處觀賞的雕塑景觀,,而更貼近生活,,我們將其坡度較緩的區(qū)域全部對外開放,人們可以隨意走上屋面,,或席地而坐,、遠眺風景、或悠閑漫步,,近距離感受屋面作為大地景觀的壯闊尺度,。每逢雪季,屋面又會成為巨大的雪坡,,引得孩子們爬上滑下,,戲雪玩耍。建筑背坡原本就呈現(xiàn)出柔和的自然形態(tài),,試想如果再將屋頂布滿綠植,,那么看上去就無異于遠處的綠色山體,不免乏味單調(diào),。于是我們轉而采用不同深淺和肌理的石板將其覆蓋,,鋪裝的做法也隨位置不同而變化。隨著屋面緩緩抬升,由接地處深灰色自然面石板散鋪,,逐漸過渡到頂部白色麻面石板密拼,。天長日久,石縫中便會自然長出綠草,,在屋面上形成一片退暈的綠色,,遠遠望去,既與遠山相融,,又會令人萌發(fā)雪峰的聯(lián)想,。
3.3 詩意的光
夜晚,我們刻意將環(huán)境光壓到最低限度,,不與星空爭光,,營造室外桃園般恬靜的氛圍。建筑的光也是隱匿的,,安靜自然地“長”在建筑上,。面向廣場,嵌入地面的窄角度光源勾勒出混凝土肋柱挺拔的線條和精致的邊角,。燈光亦可變化,,配合夜晚廣場的活動,形成如音符跳躍般的動態(tài)節(jié)奏,。面山一側的三個玻璃廳內(nèi)則是燈火通明,強化光自內(nèi)向外溢出的效果,,使之成為坡地上熠熠生輝的“冰晶”,。建筑入口一側聳立著高大的清水墻,為了中和單一的表面肌理,,我們將一組或高聳挺拔,、或舒緩延展的造型油松點綴在旁邊。夜晚,,隨著燈光亮起,,斑駁的樹影灑向清水墻面,暈染出朦朧的詩意圖底,。
▲坡地上熠熠生輝的“冰晶” ?張廣源
▲隱在群山之間的“山” ?李季
結語
回顧整個項目的設計與建造歷程,,雖然因其啟動較晚而未被列入奧運項目名單,但這也恰恰擺脫了建筑作為彰顯國家形象的宿命,,讓設計返璞歸真,,呈現(xiàn)出其應有的狀態(tài) ——建筑生于自然,又融入自然,。它使存在的結構隱于無形,,而讓隱藏的邏輯與秩序由內(nèi)而外悄然顯現(xiàn)。每當風和日麗,這座小城里的“山”便會沐浴在明媚的陽光之中,,在山色的四季輪轉之間,,幻化出千變?nèi)f化的表情,安靜而又充滿活力,,“山”與城互為孕育,,和諧共生,這也許才是它最打動人的地方吧,。
作者信息
康凱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設計研究中心第二設計室副主任,。
張一楠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設計研究中心第二設計室建筑師,。